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-建設新農村需要“換位”思考
然而,雖然出現“民工荒”,卻并不代表農民工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。不少企業(yè)“招工難”,但不是什么人都缺,最缺的還是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報告也表明,企業(yè)招工非常重視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,83%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,53%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。這無疑對農民工的培訓,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挖掘,提出了一個新課題。近年來,面對城市對農民工的大量需求,許多地方開始改變“就農業(yè)而抓農業(yè)”的思路,嘗試用“減少農民”的辦法,徹底擺脫“三農”困局。實踐證明,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。一些現代化國家的經驗表明,農業(yè)人口大大少于從事工業(yè)、服務業(yè)的人口,是縮小城鄉(xiāng)差別、實現工業(yè)化的前提。但是農民自發(fā)向外流動,卻面臨種種困難。首先是觀念轉變難,全國除個別地方因為人口眾多、土地資源奇缺,農民有外出經商、務工的習慣外,許多地方的農民,對外面世界更多的是感到恐懼和無奈。其次是技能獲取難,農民本身沒有資金,又不知到哪里學習技術,因此對政府部門組織培訓就有了更多的期待。
齊齊哈爾通過“換位”思考,給農民“換腦”,正是因應這一新變化推出的新舉措。轉變干部和農民觀念,是發(fā)掘農村人力資源、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第一步。同時他們又加大投入,打造農民工培訓、市場對接、服務、信息四個平臺,使大批農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長,成為人才市場上搶手的“知名品牌”,提高了農民工的競爭力,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展了空間。
“三農”問題是人們關注的重點,在嘗試解決“三農”問題、致力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,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,跳出農業(yè)抓農業(yè)。這其中,加大農民培訓力度,開發(fā)農村人力資源,是事半功倍的突破口。在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,為農村搞好硬件建設的同時,不妨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面向城市需求、通過培訓提高農民技能上來,把農村人力資源盡快轉化為人才財富,一方面源源不斷地滿足了城市、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需要,同時為調整農村產業(yè)結構、實現農民增產增收,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,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